山西财经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344728|回复: 8

西安+成都,上限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7 1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4.5 万人(2017年),GDP超13889.39 亿元(2017年)[1],城镇化率达 71.9%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内陆地区领事机构最多的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两年,对城市话题稍有关注的人会发现,无论是在经济上的发力,还是城市形象营销上的努力,西安在全国可能都无城能出其右。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学习,且越是在快速进步的过程中,越需要保持学习的韧劲。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

这一方面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为进步提供持续的养料供给;另一方面,“人外有人,城外有城”,只有不断学习,对标先进,找差距,才能够使自己在进步中依然保持一种开放、谦逊的心态,不至于骄傲自满。

所以,西安这几年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学习上也同样没有止步。在《西安:好学生的野心》中,西部君分析了近一两年来西安向其他城市的学习史。而最近,西安又专门邀请成都官员前来讲旅游发展经验。

这一表现的背后,不只是西安好学,也预示着西安和成都这两个明星城市的关系,正在悄然升温。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1.“振兴大西安、全面对标成都”

西安学习成都,应该说不算新现象。西部君随手查询到的,西安党政代表团到成都学习考察的记录,就有多次。但最近两年,西安和成都之间的交往深度和宽度,都在明显增强。

去年初,西安新的主政者明确提出“振兴大西安、全面对标成都”的口号,要求西安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和成都的指标比一比、赛一赛。

随后便有了两大标志性动作。

一是,去年以来,西安先后派出了多批干部到成都挂职。挂职岗位涉及文化旅游、行政效能、住房、会展、规划、区县经济等多个领域,“全面对标”可谓名副其实。

二是,去年8月,西安党政代表团对外学习考察的首站,就选择了成都。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成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规划馆、铁路港等。

作为重要的考察成果之一,西成双方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内容有:

两市将在交通共融、创新示范、物流运输、特色旅游、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对外开放、文化教育、生态环保、法治政府建设等十个领域加强合作,建立两市负责同志互访、战略合作联席会议和工作专题组机制,共同推动区域战略合作。

国内综合实力比西安强的城市不少,西安为何要将成都列为学习和对标对象?这里面的理由可以列出很多。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的一番话,西部君认为是在宏观层面给出了答案:

尽管重庆和杭州的经济总量高于西安,但一个是直辖市,一个位于东部,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西安和成都同处西部,皆是副省级城市,具备可比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2.西安与成都的差距

同为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尽管有着秦岭的阻隔,但西安和成都,一直以来就不可避免的被拿来作对比,这在两地民间也有较强的心理基础。

先说相同点。说历史,成都和西安恰好为古代蜀道的起止点,都具有较深厚的建城历史;论现实,两城同为副省级城市,是西三角中的两角;论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包括高教资源都在等同级别城市中比较突出。

但就目前而言,西安和成都的差距也明显。

首先看经济,以2017年为例:
成都的GDP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第八。

西安的GDP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到第九,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21。

好消息是,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情况,西安已上升到了第20名,这也是西安乃至所有西北城市唯一一次进入全国前20名。如果四季度能够继续稳住,对西安而言可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

但即便如此,西安目前的GDP总量也只有成都的一半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摘自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


陕西省进出口总值指: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为购入,出为外销,进口和出口的综合。成全部数目或数量的某物的货币价值,通常为以交易媒介物来计算的市场价格生产总值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是经济体量,人口体量也有明显差距。依据2016年的数据,西安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3.21万人,成都则为1591.8万人(统计公报中未能查询到西安2017年的常住人口数)。

另外,两城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有一定差异。

成都背靠的是有8300万总人口的四川,而西安所靠的陕西,只有3800万总人口。那么西安要在人口上追赶成都,难度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这也决定了西安要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1500万,对外抢人是必须的——不只是省内,而是全国。

另外,论在省内的首位度,成都目前在全国都属于最强势之列,在省内有很强的人口凝聚力优势,西安要做大人口规模,就必须继续提升首位度。

四川省年末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也包括流动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就称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5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 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算家庭常住人口。

陕西省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底,陕西省统计局发布了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成都对比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两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为3314.20亿元和7271.35亿元,西安仅为成都的45.6%。


非公有制经济对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西安在城市形象营销,文旅创意,及互联网新经济方面,也与成都有一定差距。这次西安专门向成都学习旅游就是一个注脚。

当然,面对差距,西安近两年的发力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人口不足就先声夺人抢人;经济活力不足,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其列为“一号工程”;城市形象不足,就借助抖音打造网红城市。

西安与成都的差距是不是明显缩小了,西部君现在还不能得出一个全面的结论,但按照这种势头下去,西安综合实力增强指日可待。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3.西成渝要共同撑起“西三角”

两个城市之间到底是学习大于竞争,还是竞争大于合作,其实很难完全区分开来。在西部君看来,西安学习成都,对标成都,既是学习,也是竞争,更是互相勉励,共同提升。

过去谈到西安成都,由于由于秦岭的阻隔,还是让人觉得颇有距离。但随着去年底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西成的最近距离已经缩短到3小时13分。这显然给两地的合作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交通改善拉近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任何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抑或是京津冀经济圈,都是如此。西安和成都都该抓住机会。

以旅游为例,过去来西部旅游,相当多的游客很自然把成渝放在同一站,但西安则未必。现在随着西成通车,这一状况应该大大改变了。

谈到成都和西安的发展差异时,有一种颇主流的观点认为,成都旁边有重庆这样一个朋友+竞争对手,相互之间除了共同提升各自在整个区域的影响力,也同时发挥了一种互为鞭策的正向激励作用,是成都的一个重要优势。

那么,现在西安对标成都,也就意味着西安将走出过去在西北“独孤求败”的封闭状态,成都也因此多了个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其实对各自都是好事。

更进一步看,西安对标成都,成都与重庆的长期竞争、合作,完全可以上升到整个西三角的层面。西部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说过,西安不跟上来,西三角就不可能真正强大。同理,西三角要做大做强,西成渝就必须抱团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西财经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9 06:36 , Processed in 0.1263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